▲癌症治疗效果能预测! 联新医疗团队与中大合作开发新技术
放射肿瘤科主任赖易成表示,非侵入性「放射线治疗效果预测技术」,藉此掌握患者对化疗的反应,精准规划治疗计划与作为,提升治疗成功率及患者存活率。
「治疗有没有效?会不会复发或转移?」对癌症患者来说,罹病的身心压力已令人喘不过气,「要接受医师的建议开始治疗吗?」,接下来的疗程和不可知的治疗结果更感无助,对此,联新国际医院2020年便与国立中央大学生医科学与工程系团队合作,成功开发非侵入性「放射线治疗效果预测技术」,藉此掌握患者对化疗的反应,精准规划治疗计划与作为,提升治疗成功率及患者存活率,减少患者身心压力与痛楚。
联新国际医院头颈癌医疗团队为达「精准医疗」目标,自2020年起与中大生医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念涵的团队合作,成功开发非侵入性、仅以患者微量血液侦测「微型核醣核酸(miRNA)」表现量的「放射线治疗效果预测技术」,这项技术先后取得美国及我国专利,更在2020年台湾创新技术博览会中获最高荣誉铂金奖;临床受试者林和董男2人年龄相仿、癌别与期别及放射线治疗剂量也相同,在接受疗程前透过微量血液,即预测得知董男对放射治疗的效果表现不佳,而这项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治疗后的表现一致。
放射肿瘤科主任赖易成表示,癌症现今以放射线、化学治疗及手术等3项疗法为主,有一半患者需接受放射线治疗,其中部分肿瘤对放射较有抗性,让患者在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预测技术的开发,得以辅助医病决定是否合并其他治疗、调整放射线剂量及追踪频率等,透过「精准医疗」提高癌症患者治愈率。
耳鼻喉科主任陈思齐以头颈癌为例,表示除鼻咽癌有「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指数可精准预测外,其余癌别检验「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指数准确性未达精准高标,透过微型核醣核酸预测技术,临床上定能发挥极大帮助;口腔颚面外科医师张雅菁则说,口腔癌是我国十大癌症发生率第六位,死亡率是第五位,这项预测技术的开发,提供疾病监控的新面向,也使医师能更精准的评估治疗效果,俾利于制定更积极的治疗计划。
中大教授马念涵说,放射线治疗效果预测技术经过五年已臻成熟,挑选具专一性「微型核醣核酸」作为生物标记,检测血液中四种微型核醣核酸表现量,透过运算预测放射线治疗对癌症是否有效,提供疗效的检测方法,协助医师与病患规划精准且适切的治疗计划,也藉此预测技术让医疗资源得以高效运用,也能让病患更安心地接受治疗,创造医病双赢。
▼国立中央大学生医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念涵说,放射线治疗效果预测技术经过五年已臻成熟,藉此让医疗资源得以高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