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思考,你的大脑在退化吗?
当我们打开 ChatGPT,输入一行指令、获得一段流畅的文字,看似效率翻倍,其实也可能是把思考的方向盘交给了别人。你可能没发现,大脑正在悄悄「外包」,思考力也在静静退化。
麻省理工学院(MIT)Media Lab 的最新研究指出:长期依赖 AI 写作的人,大脑连结性显著下降。这意味着思考、组织与论述的能力被AI代劳后,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逐渐松散、甚至退化。
研究团队找来 54 名受试者,分为三组进行长期写作实验:一组使用 ChatGPT、一组只用搜索引擎、一组完全自己思考。结果发现,使用 ChatGPT 组有高达 83% 的人,无法准确记得刚写过的内容;而纯手动思考组,只有 11% 出现同样问题。
快速只是幻觉?这不是效率,是认知债
这种现象被研究人员命名为「认知债务」:以未来的思考能力,换取眼前的写作便利,就像过度依赖 GPS 导航让人变成路痴,过度倚赖 AI,则会让人忘了如何思考与判断。
对医疗与健康产业而言,这不是单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体专业力与决策质量的长期风险。我们愈把「解释病情」「沟通方案」「书写报告」交给AI,就愈难锻炼出面对病人时的温度与逻辑。
联新国际医疗集团创办人张焕祯表示:「在集团积极推动导入AI应用的同时,管理者应该要认真思考这篇文章所提到的大脑外包(brain outsourcing)警讯,与AI共同工作时如何扬长避短。」AI绝对可以强化效能,但若不谨慎规划,就可能弱化专业核心。
「守」未稳,谈何「破」「离」:AI时代的技艺修行课
日本的「守破离」从武道到茶道等传统艺能的学习三阶段论,它完美诠释了 AI 时代的挑战。
• 守:打稳基础,专注模仿。
• 破:在熟练中创新,尝试不同方法。
• 离:超越师法,发展自我风格。
然而现在许多新手还没「守」稳基础,就妄想透过AI进入「破」「离」的阶段。这就像寿司学徒还没学会煮饭,就想直接捏出招牌寿司,不只失去技艺,更危及品质。
与AI共舞,而不是被牵着走
令人振奋的是,MIT 研究也指出:先由使用者亲自写初稿,再用AI润饰的人,大脑连结反而增强。这启示我们,人应是主角,AI是配角;主动才是高手,依赖只是快捷方式。
联新健康生态系事业群执行长蔡淳娟的提醒更点出核心:「运用AI需有这种危机意识,要分清楚哪些可以外包,我们要做 master,不是 slave。」与其完全交棒,不如巧妙借力,让AI成为放大的工具,而非替代的机器。
医界的思考力,就是我们的护城河
在医疗产业,AI可以协助筛检、数据分析、报告产出,但真正无法取代的,是「临场决断力」「病人理解力」与「伦理判断力」。 这些,靠的是人脑精准判断与情感沟通的深层训练。
这份MIT研究,不只是对AI的警示,更是对医疗人的提醒——不要把「思考力」外包出去,也不要一开始就放弃学习与判断的机会。因为未来最强大的竞争力,不是谁最快用AI,而是谁能思考得深,用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