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中
永续经营|2023.09.27

10%跑者都有过足底筋膜炎 医:「这段」年龄是发病高峰

平时经常穿着不合脚的鞋子,容易让脚底负担加重,可能提高足底筋膜炎的风险!联新国际诊所运动医学科、复健专科医师吴易澄提到,若是在脚上施加太大的压力,会损伤或撕裂组织,导致足底筋膜炎发生。此外,其发病高峰于4060岁间,但各个年龄段的成人还是都有可能发病,尤其常见于跑步人群中,约占跑步伤害的10%。

吴易澄医师在脸书粉专「吴易澄医师-运动医学 复健医学」及个人专栏发文分享,一位跑步狂热者为了准备年底路跑比赛,增加跑量,不料却脚痛难耐就医,因此透过超音波检查,确定患者是足底筋膜炎,准备进行治疗。

针对足底筋膜炎,吴易澄医师解释,足底筋膜可吸收行走、跑步和进行其他活动(如体育运动)时,施加在脚上的高压力和张力,若是有时施加太大的压力会损伤或撕裂组织,导致足跟疼痛和足底筋膜发炎。

流行病学
吴易澄医师指出,足底筋膜炎发病高峰于4060岁间,不过仍可见于所有年龄段的成年人。足底筋膜炎占足跟痛患者的80%,且高达33%的患者发生于双侧,估计患病率高达总人口的10%,尤其是在跑步人群中,占跑步伤害的10%

风险因子
●本来就有足跟骨刺问题:50%的足底筋膜炎患者会有足跟骨刺,不过高达19%没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也会有足跟骨刺。通常足跟骨刺可能与足底筋膜炎一起出现,但它们并不是100%

●新的或增加运动量:如跑步、跳舞等运动。

●鞋子不合适:支撑性差的鞋子过度扭转和内旋。

●足部:高弓足、扁平足减震效果差。

●骨盆前倾。

●后足外翻伴旋前畸形。

●踝关节背屈受限。

●内翻的膝关节。

●肥胖。

●长时间站立:平时经常长时间站立,如护理师、工人和老师等工作族群。

诊断工具
X光:可能显示足跟周围软组织钙化,或是足跟骨刺,而足跟骨刺并不是引起足底筋膜炎主因,因此无需去除骨刺即可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疼痛。

●超音波(US):透过超音波可显示较厚的足底筋膜,也是目前的诊断利器,亦可协助评估旁边其他软组织或神经问题。

●骨头扫描:该诊断工具可区分足底筋膜炎和跟骨应力性骨折。

●核磁共振MRI:若是足跟痛在非手术治疗46个月后仍未改善,通常会考虑进行骨扫描核磁共振。

初级治疗以非手术方式治疗
关于保守治疗,吴易澄医师提到,保守治疗通常会进行6-12个月,因为大于90%的足底筋膜炎对非手术治疗有反应,因此会进行如休息、疼痛控制、活动调整、物理治疗、运动训练、鞋子调整和减肥等治疗方式。

●小腿拉展:双手向前靠在墙上,将疼痛脚的膝盖伸直,并将脚跟放在地上,另一只脚则是放在前面,保持膝盖弯曲后,拉伸小腿肌肉及脚跟,将臀部推向墙壁,保持该姿势10秒钟,放松并重复20次。注意在拉伸过程中,应感觉到小腿有强烈的拉力才是对的。

●更换鞋垫:订制鞋垫,如软脚跟垫、硅橡胶,另也可客制鞋垫内侧脚跟鞋垫。

●按摩:冰按摩及深层按摩。

●肌肉、肌力训练:利用弹力绳肌力训练及足部肌肉训练。

●贴扎:运动时建议贴扎。

●高负荷离心力量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可能比拉伸更快地改善症状。

建议调整日常生活型态,吴易澄举例,平时应避免进行容易引起或加剧疼痛的活动,并选择骑自行车或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另,建议不要穿平底鞋和赤脚走路。

除了保守治疗外,有时候也会需要医疗介入协助,吴易澄医师指出,目前有6种方式,像是药物食用、注射或是夜间使用副木夹板等,来治疗足底筋膜炎。

●消炎药物(NSAIDs)使用。

●超音波治疗:类固醇(Decadron)或醋酸离子(acetic acid)导入。

●夜间副木夹板使用:多数人睡觉时,都是脚朝下的,这也是早晨脚跟疼痛的原因之一,因此可在夜间使用夹板,在睡觉时拉伸足底筋膜。不过通常一开始会有些不适应,因此需要时间不过适应,并持续使用8-10周。

●震波治疗:是非侵入性的,涉及风险相对较小,目前针对聚焦式跟发散式震波,在足底筋膜炎的效果大小,没有一致认同的研究结果,不过相较于其他治疗,以中长期而言,震波的效益仍优于其他治疗。

●类固醇注射:大多可有效止痛,但必须注意脂肪垫萎缩的风险,其益处可能仅限于短期,也就是412周。

PRP注射:研究支持 PRP 3个月和6个月的追踪,优于类固醇注射和震波治疗。

1-2年保守治疗失败可考虑手术
若是保守治疗没有改善,吴易澄提到,足底筋膜切开术是可以完全或部分的切除,主要治疗顽固性足底筋膜炎病例的外科手术;此外,手术也适用于1-2年保守治疗失败后。至于术后治疗,包括2周夹板、轻度拉深及使用拐杖、步行靴行走、3周泳池跑步,待3-4个月后就可恢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