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中
永续经营|2025.04.17

别让你的笑容成了压力源—学会三招,停止情绪内耗,找回身心能量

「你今天,有真正休息过吗?」
在医院,我们的每一天都和人互动密切——照护病人、应对家属、回应同仁、接待访客,常常「人还没累,心已经先瘫」。如果你曾经在结束一场冗长的会议后感到筋疲力尽、明明睡了一整晚却还是提不起劲,那么你很可能正在经历一种看不见的耗损:情绪劳动
比起加班熬夜,这种「强颜欢笑、压抑真实情绪」的日常互动,更像一颗慢性炸弹,不知不觉消耗我们的心力和健康。

 
情绪劳动:现代职场最常见却最隐形的疲惫来源
情绪劳动这个词,或许听起来有些距离感,但其实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举例来说:

1.面对无理的要求,却得笑着说「没问题」
2.对方情绪激动,你得用平和语气应对
3.心里早已不耐,还要配合演出「我很好」

这些不断的自我调节,就是一种「用心说话」的劳动。根据研究指出,工作上的高强度情绪劳动与睡眠质量下降、身心压力增加密切相关,尤其是第一线医护与服务业,影响更为明显。

你不是累了,是「内耗」了:这三招帮你踩煞车
身体的疲劳可以用睡眠修复,但情绪内耗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继续发酵。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以下三个方法提供你练习空下来:
1. 换一个视角:用「同理心」中和情绪波动
面对情绪勒索或不理性的对待,第一反应总是想反驳或否认。但如果我们能理解对方可能是出于恐惧、防卫、自我保护,就不容易把对方的情绪当成「针对自己」。同理,不是委屈自己,而是减少自己被情绪绑架的次数。
2. 看重正向经验:不要让一根针否定整袋棉花
每天都会有挑战,但也有温暖。不要让一位困难的病人或一场混乱的会议,抹去其他99%的正向互动与回馈。就像对着一幅画,只盯着墨点,就无法欣赏整体的色彩。
3. 区分「个案」与「整体」:别用一场风雨定义整个气候
遇到让人气馁的主管或同事时,别轻易将其等同于整个部门或公司。每一段互动都是独立事件,学会抽离与观察,可以降低我们无谓的情绪投入与内心拉扯。

「休息」不是懒惰,是一种保养
根据睡眠科学,完整的休息不只是晚上闭上眼,更包含白天的「微休息」与情绪释放。如果你每天都像在跑马拉松,别忘了:补给站从来不是多余,而是让你跑得更远的关键。
心理师提醒,与其等累垮才休息,不如学会让自己有意识地停下来。散步五分钟、喝杯热茶、关掉手机通知……这些小动作,正是你对自己最大的温柔。

 
金句回顾:写给努力活着的你
「你不是累了,是太用力了。」
「人生不是短跑,是马拉松;补给站的停留,是为了走得更长。」
「情绪劳动,是无声的努力;学会适时放下,才是长久之道。」
情绪低潮时,请向自己说「每一天,每一个层面,我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