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在找到原因之前,不要关掉警报器。
常有患者问:「我的肩膀好痛,我是不是很严重啊?」在正常的认知之下,我们会认为:「身体愈痛,代表病情愈严重。」疼痛,就好像是身体的警报器,警报器响起来的时候就代表身体有某个地方不对劲,我们需要好好注意、调整作息和找出导致疼痛的原因:
1. 痛觉感受器受刺激:
我们的身体在皮肤下层、骨头、肌肉或是内脏等部位有许多的痛觉感受器,它们就像侦测器一般,如果受到化学物质、热力或是外力撞击等刺激,侦测器就会把异常的讯号回传到大脑,产生疼痛的感觉。
2. 神经性疼痛:
当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神经病变时,就会导致神经性疼痛。
3. 精神性疼痛:
精神障碍所导致的疼痛,较为罕见。
疼痛其实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个人经验与描述。目前在医院中最常用来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的辅助工具为「疼痛评量表」,从完全不痛的0分,到最痛的10分,让医护人员引导患者说出不同程度的疼痛,也可利用疼痛评量尺上的颜色和脸谱来协助表达。疼痛指数1~3分属于轻度疼痛,4~6分属于中度疼痛,7~10分属于重度疼痛,医护人员藉由这样的疼痛等级进行疼痛治疗。
疼痛的感觉来自于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彼此互相影响。身体不同部位的痛觉感受器的分布不尽相同,所以相同的刺激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例如用原子笔的笔尖用力去刺手心和大腿,刺手心比刺大腿所产生的痛感多了好几倍。心理方面,过度的焦虑、紧张,会降低身体对于疼痛的忍受力,只要稍微一点刺激都可能觉得很痛。但当人们专心做某件事情,或是很开朗愉悦的时候,原本会痛的地方好像就不会那么痛了。情绪和「忍痛」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愈长时期的疼痛,愈容易让人感到心情低落,久而久之还可能引起忧郁、焦虑或是恐慌。当一个人的心情总是被身体的病痛所左右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疼痛」上面,反而不断地放大疼痛的感觉,产生更多不必要的忧虑,陷入毫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人们感觉到的疼痛,其实就是身体和心理两个因素的总和。举例来说,同样是打针(身体),神经紧绷和气定神闲(心理)的时候,大脑所感受的疼痛感一定不一样。有很多的身体因素(如被撞倒、烫到、肌腱发炎等)是不能自己控制的,要想改善这些身体因素也需要一点时间,这时候就可以从心理因素来调整。你会发现,好像没有那么痛了。但是,在找到原因之前,不要骤然地把警报器关掉,影响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