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中
永续经营|2025.09.15

动线到心情:设计与美学如何悄悄改变医院日常?

功能之外,医院也需要「感受」设计
在讲求效率与准确的医疗环境中,我们经常强调制度流程、动线规划与风险管理,却往往忽略了:医院其实是个「充满情绪与感受」的空间
医院的空间里不只是一张张病床,还有焦虑等待的家属、脆弱无助的病人、疲惫专注的医护人员。而设计与美学,正是让冰冷场域有了温度、有了人性的关键桥梁
UI 是标志与操作,UX 是一整段情绪体验
在科技业常听到的「UI(用户接口)」与「UX(使用者体验)」,其实早已悄悄地走进医疗场域中。
以医院为例,UI可能是挂号系统上清楚的按钮与图标、明确的诊间指示牌;但UX却包含了整段就医过程的流畅与感受:从网络预约到现场报到、等候区的环境、动线是否清楚、灯光是否刺眼、报告领取是否繁琐,每一环节都会影响病人与家属的情绪感受。
🔸 UI 是接触点的设计,UX 是整段旅程的照顾。
当一个病人在候诊区望向墙面时,看到的不是艺术品,而是医院传递「你会被善待」的第一个讯号。

美学的根本:从「漂亮」走向「感官认知」
我们说的「美」不是只是墙上的画,而是整体的感官经验。
18世纪哲学家Alexander Baumgarten首创「美学(aesthetics)」这个词时,就主张美不是奢侈或装饰,而是「感官知觉的认知方式」
换句话说,美学处理的是:光线是否舒服、声音是否嘈杂、气味是否令人安心,这些都不是小细节,而是直接影响医疗现场情绪张力的变量。
🔸 「美感,是医疗现场中无声的沟通语言。」
试着想象——在一间日光灯惨白、气味刺鼻、信息混乱的空间里工作一整天,与在一个空气流通、有绿意、有舒适配乐的地方,差异不言而喻。

 
设计,是引导行为的隐形推手
设计不是艺术创作,而是有目的的引导与沟通
在医院中,从指引系统、看诊顺序、领药动线、窗体格式,到每一个方向指引标示,设计无所不在。设计越好,越让人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为整个流程顺畅而自然,病人与工作者都能省下不必要的困扰。
🔸 「好的设计,不是多让人惊艳,而是少让人困扰。」
设计可以成为无形的照护延伸,也是一种「感性管理」。

医疗场域里,美学是疗愈的辅助剂
研究指出,高压工作环境若能适当改善光线、颜色、材质与气味,将有助于降低焦虑、提升满意度。
在医院这种高张力场域,美学不只是美化,是实实在在影响病人与医院工作者心理状态的「微介入」。一盆植物、一幅温润的色调墙面、一段温柔的背景音乐,可能就能缓解候诊区里一位母亲紧握着孩子的手所感受到的不安。

从制度效能到情绪照顾:医院设计的双轨思维
对医院管理者而言,若能从「设计是服务的一环,美学是照顾的延伸」这个视角切入,就会发现整体环境与流程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改善潜能。
美学与设计,不只是设计师的事,而是每一位医院工作者在创造医疗照护体验时的共同责任。
结语:把感官体验纳入照护视野
设计与美学的介入,不会让病人瞬间痊愈,但它能让人感受到被理解、被照顾。
医院,是身体的修复场域,更是情绪的承载空间。让每一位走进医院的人,都能在这些被「设计过」的细节中,找到安心的线索,这正是未来医疗管理者的新使命。

作者:联新国际医疗集团 陈俐利特别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