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中
永续经营|2025.09.16

从卖产品到打造分形式的创新生态系:新创如何落地医院

对许多新创团队而言,能够进入医院合作是梦寐以求的里程碑。医院代表的不只是庞大的市场,更是社会信任的核心。当双方能形成小成果,再逐步累积大成果,在价值与正当性上形成互补,合作就不再只是供货商与买家的关系,而是共同打造公共价值的伙伴。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许多技术即使概念新颖,仍常止步于医院大门之外。

 
从产品思维到公共价值伙伴
为什么新创常觉得医院很难进入?答案就在于医院拥有一层天然的「防护罩」。这个防护罩并不是拒绝创新,而是源自医院「守护病人安全」的核心任务。面对新鲜事物,医院的第一反应不是「好酷,来试试」,而是「风险在哪里?谁来负责?」。任何新技术若可能影响诊断正确率、治疗安全性或病人隐私,医院都必须慎之又慎。因此,医院的防护罩保护的不只是医院声誉,更是病人的生命安全。新创若误解为「医院不愿创新」,就会失去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新创要让这层防护罩降下来,关键不是强攻突破,而是设计合作方式,让医院逐步敞开大门。首先是降低风险。新创应主动提出合规文件、伦理审查(IRB)、资安检测与个资法遵循计划,用数据与合规流程消除医院的顾虑;其次,是创造价值,医院不缺产品,但缺的是能解决「真实痛点」的方案,能帮助医护人员减少文书负担、改善病人等待时间、提升临床准确率的技术,才是真正的落地理由。最后是正当性。新创需要医院的制度背书,医院则需要新创的速度与灵活。

创新生态系的分形结构特征
所谓的创新生态系,是指一群相互依赖的行动者,透过协调互补资源来实现价值主张。换言之,它不是单一组织的成果,而是多方协作下的网络结构。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医院与新创的合作,就不应被理解为一次性的产品导入,而是要能够在不同层次自我繁衍与扩散,这正呼应了分形(Fractal)的特征。

以联新国际医院在疫情与健康益友APP合作互动的经验为例,首先体现在自相似上:健康益友的远距服务,先在海外侨民中试行,再延伸到国内门诊。它也展现在不同尺度的细节设计上,从宏观的政策规范到微观的病人接口,都需要仔细调整。医疗场域本身充满不规则性,疫情下需求多变,合作必须具备容错能力。

同时,合作不是一次完成的项目,而是一种递回生成的过程,不断经历试办、复盘、优化与扩散。成效也不能用单一数字来评估,而必须纳入临床质量、效率、资安与病人满意度等多维度。当一个模式从单一科别推广到整院或跨院时,效益往往依比例放大,而不是单纯线性增加,这展现了尺度不变与幂律的特征。最后,不同院区、科别与病人群体各有差异,因此必须容许多种合作模板并行,再依数据持续优化,这正是多重分形的样貌。

从这些经验中可以看到,医院与新创的合作若能展现分形特征,就不再只是短期导入,而能形成能够自我繁衍与扩散的动态结构。对新创而言,真正落地的关键在于三点:先在小规模试办并不断迭代,确保模式可行;再透过合作备忘录、合作窗口与高层支持等制度设计,让合作得到保障;最后以多维度衡量成效,使其具备持续扩散的可能。

医院的防护罩是责任,而不是拒绝。当新创能尊重并理解这层责任,以分形思维设计合作并获得制度支撑,医院将不再像座难以跨越的高墙,而会成为推动创新的加速器。想在医院真正落地,新创不能只卖产品,而应与医院共同打造分形式的创新生态系。

 
作者:
联新国际医疗集团 总执行长办公室 蔡义昌 数字执行长
联新国际医疗集团 健康生态系事业群 数位联通部 林华庭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