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中
永续经营|2020.06.30

青少年应该早点开始专项运动发展吗?

台湾职棒乐天桃猿重炮朱育贤日前敲出十一支全垒打的惊人速度打破台灣职棒纪录,得到海内外媒体的重点关注,他国中才开始练棒球的出身也再次被人提起,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般认为运动选手如果要发展得好,训练一定要趁早,在台湾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专项运动训练是常态,很多甚至会在更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这种观念的支持者在国际上也有不少,另一派的支持者则认为太早进入专项运动训练可能造成过度使用,增加伤害风险,甚至提早结束运动生涯。

根据2016年另一篇德国奥运代表队选手的分析,夺牌的菁英运动选手,开始投入专项运动训练的平均年龄比起没夺牌运动选手晚了将近三年,证实成为顶尖的运动员早进入专项训练并不是必要的。早期均衡发展接触各种运动,晚点投入专项训练可能会更好。当然还是有些运动项目例如竞技体操、跳水运动等,似乎早期投入专项是有好处的。

其他研究发现,接触多种类型运动的选手(尤其男性运动选手),越早投入单一专项训练的选手有越高的比例产生身体姿态不对称的问题。这些姿态上的不对称以及动作不协调,目前被认为跟运动伤害及疼痛的发生有关。所以我们可以间接推论,过早投入单一运动专项可能导致疼痛及运动伤害。因此青少年在运动时要着重以下几点:

1. 青春期之前由于身体还在成长发育,而且是各种基础运动能力(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包含跑、跳、投掷、接、踢、打击、平衡、扭转的关键发展时期。除了目的运动,从事各种类型的运动也非常重要,如此才能平衡发展身体所需的各种能力,提高将来整体运动表现以及运动时的安全。

2. 青春期之后,由于基础运动能力发展完成,身高的改变相对青春期比较没有那么剧烈,又是肌肉生长的关键时期,依据个人兴趣以及身体条件来选择适合的专项运动发展,并且循序渐进提高训练强度。

3. 青少年训练时应着重对称性发展,避免过度着重单侧运动,以免造成身体姿态的不对称,就算选择球拍、投掷这类偏重单侧的运动,也要重视对侧肌群的均衡训练,以降低伤害风险。

4. 除了训练以外,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正确的运动恢复概念是很重要的。正确且充足的「睡眠」、「营养」、「休息」,是运动选手发展的根本。

关于每种单项运动的训练时间,目前共识是每周训练总时数不得超过其实际年龄,也就是8岁的运动员每项运动每周训练不超过8小时,10岁则不超过10小时,以此类推,但在成年以前,每周单项训练的总时数不应该超过16小时。想要增加训练时间则建议以基础运动能力训练或其他的运动类型训练互相搭配。
相关连结
Dr.6(刘又铨医师)运动医学专科 https://dr6666.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html?fbclid=IwAR2g6CSBhegTlaMo0nLn3nwAvDolcEkEFRADCQirz5lzHmpUYHO6aSl-n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