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社交游戏(吹泡泡)。
图二/假想类游戏。
图三/模仿类游戏。
4月2号是第15个世界孤独症日(世界自闭症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我们称他们为“星星的孩子”疫情期间,对特殊孩子来说,连续性的康复干预中断后,后续的干预可能会受影响。今天,我们也整理了一份孤独症孩子居家训练游戏集锦,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家庭小游戏的开展重在利用现有的场地和材料,构思出各种有趣的游戏,在增进亲子感情的同时,锻炼自闭症儿童的各方面能力。
-模仿类游戏-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运用肢体的模仿游戏,例如:拍手、跺脚、摸头等;也可以做一些操作性的模仿,例如:拿起沙锤模仿摇一摇等。模仿游戏一般不需要选择玩具,游戏的重点主要放在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上。多观察孩子的喜好,来开发一些简单的小游戏。
-感官类游戏-
感官运动性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我探寻世界的过程。当孩子看到感兴趣的物品时,可能会去想要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等。这类游戏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喜欢用敲打、推拉、晃动等方式来探索物品,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很多孩子在这一阶段会喜欢带有声光电的玩具,也有孩子对特别的气味和触感感兴趣。这一类游戏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手部精细动作能力、视觉追踪能力等,培养规则意识以及等待意识。
-动手操作游戏-
叠衣服、扣扣子、擦桌子、刷牙......生活中的家务,自理活动分分钟就是一个好玩的亲子小游戏。既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手部精细动作能力、视觉追踪能力等,也培养规则意识以及等待意识,还可以复习其他学到的技能。
-假想类游戏-
一起扮演医生给小动物看病,当厨师做菜......假想类游戏需要家长带着孩子进入角色,分清游戏规则,扮演自己的角色,在不同的游戏、场景中,作出不同的表情,代入不同的情景,让孩子来感知表情的变化,提高理解能力。有助于开发孤独症儿童的想象思维,改变其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其生活模仿能力,感受假想游戏的乐趣。
-社交游戏-
从少到多轮流拼图,你来我往搭积木......根据游戏内容有眼神接触的对话,加强游戏规则的理解,让孩子学会等待,有礼貌地融入集体生活。社交游戏也能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
1.动物猜猜猜:
玩法:爸爸或妈妈在被窝里发出不同动物的叫声,比如小鸡、小猪、小狗、老虎的叫声等等,让孩子猜猜藏在被窝里的是什么动物。从而锻炼孩子的基本认知和听觉能力。
2.你问我答:
玩法:通过讲绘本或是唱歌谣的方式,让孩子提问,让孩子参与其中进行对话;还可以通过一些“打电话”之类的生活情节来与孩子产生互动。
一开始孩子可能只是会一些简单没有逻辑关系的回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就可以在真实生活中和父母产生一些简单的交流。
3. 神秘纸箱:
玩法:把家里用过的纸箱装扮一下,只留一个可以伸手进去的洞,往里面放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让孩子摸一摸,让他在拿出来之前说出名称,或者由家长发出指令,让孩子拿出相对应的东西。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给他复杂一些的指令,如“请你把可以吃的东西拿出来”“请你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等等。为了增加趣味性,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以比赛的形式展开。
这个游戏对于锻炼孩子的触觉和视觉有很大的帮助。
4.吹泡泡:
玩法:家长可以拿泡泡器先吹出一些泡泡,位置尽量低一些,让孩子能够用手触碰到泡泡,几个回合后,可以再将泡泡吹的位置高一些,让孩子跳起来抓空中的泡泡。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开展吹泡泡比赛,看谁吹得多、吹得高。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对口部气流的运用能力,视觉的追踪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
5. 投球:
玩法:拿一个篮子或空箱子放在固定的地方,然后准备一些小球,妈妈或爸爸与孩子站在不同的位置轮流投球,看谁能够最先投进10个球。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对空间距离的判断能力。
6.多彩蘑菇钉:
玩法:给孩子准备几个不同颜色的蘑菇钉,对于能力低的孩子,颜色不宜过多,2—3个颜色、每个颜色2颗即可,教孩子认识颜色,然后由家长发出指令,让孩子按照指令依次把相同颜色的蘑菇钉插在一起。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视觉和手部精细。
适合在家庭中开展的小游戏远不止这些。对自闭症儿童规则意识及等待意识的培养,更需要家长持之以恒地配合,带着孩子多做家庭中的游戏练习,不厌其烦地向孩子讲明游戏规则。这样孩子才能一步步地提高自身的规则理解能力,将这种能力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相关连结
上海禾新医院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KkCzc5UKMo0KR0Lt61CvXQ